曾国蕃为什么毁誉参半?
因为价值观在变化。
满清作为封建时代末期,曾国藩可谓是挽救晚清**的第一人,自然被誉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“圣人”,尤其是因为其门生故旧曾经掌握中国最富庶的东南半壁江山,很多人认为他有更进一步,但是他忠诚,所以没有这么做,使得他声誉更隆。
但是,哪怕是在同时代,也有称其为“曾剃头”。由于其领导的湘军,以及与他同时*农民*的*汉族地主组织的民勇,他们作为封建*统治阶级雇佣*缺乏士气,更加没有所谓的理想,完全*是为钱战斗,*维持士气的办法*是银子,而银子从哪里来?一个是*各地*的筹饷,另外一个*是*抢,**,当然两者通常兼而有之。一旦没有饷,**会哗变,曾国藩在其*记中,写到“忧惧,惊恐”,往往不是面对太平军的攻势太强,而是缺饷。由于士气全无,完全*银子支撑,所以湘军等晚清民勇,也只能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,面对太平军等农民*军,自然也还算能打赢,毕竟太平军等农民*军后勤糟糕的多。面对国外侵略军,他们自然只能一路惨败,丧权辱国。
在山东教案中,曾国藩完全体现了——量中华之物力,结与国之欢心——这种*外交策略,是他们这些汉族地主*阶级的一贯立场。
到了*,新中国,他们这帮*地主阶级的评价自然一路走低,到了新中国,更是被彻底 钉在历史耻辱柱上。当年某人对*夫人说,如果不收回*,那我们不是胡曾国藩李鸿章一样成了卖*?
但是随着*解体等一系列左翼运动的失败,陷入低潮,全*开始了翻案风,历史虚无主义在全世界蔓延。
连方伯谦这种近代历史上,几百年来*一个临阵脱逃的*舰长,被晚清**,无论在任何评价体系内都是死路一条的人,现在都有人翻案,曾国藩之流被翻案,被重新赞扬,毕竟站在*阶级的立场,人家是正儿八经的——圣人!那*再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。
而像方方这种,还是中华**国正厅局级*,也能写出“方方*记”,简直可以*肩常凯申的“地图开疆”,而她也可以叫“笔尖上的*”,反正对他们来说,他们写的*是真理,反对他们*是民粹,*是盲流,*是乌合之众!
曾国藩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村落里出来的秀才,最终还是登上了晚清朝廷的*舞台,这是非常辉煌的人生。但是谁能想到,少时的他,只不过是一个“蠢笨”的孩子。
他自幼读书*是用的笨方法,基本上是如果不读懂前一句话,他是绝对不会读下面的诗句,一篇简短的文章可能要这样被他读上几十遍,才可以自己真正的理解,不,应该说是勉强的背下来,甚至还出现了一个很好笑的趣事,*是有个小偷想要到他家来偷点东西,但是发现大晚上的,曾国藩迟迟不睡觉,所以小偷*没有办法下去翻箱倒柜偷东西,所以*只能躲在房梁之上,想等待他*睡觉,但是等了实在是*不住了,他还是在读那一篇文章当他当上了翰林之后,更是把这种呆板生活的方式带到了工作里了,**如说,他为了见到军机大臣穆彰阿一面,他可是天天写诗文送给军机大臣,一连被拒绝了十三次,但是他还不死心,还一直送,最终穆彰阿被他的这种持之以恒给感动了;其实说这样的做事态度是呆板,其实更不如说是“尚拙”的哲学,即为不投机取巧,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事。
这样“尚拙”的哲学更是在他打仗里发挥的淋漓尽致,他打仗从未使用过什么锦囊妙计,*是一味的***取“结硬塞,打呆仗”,每天*是不断地筑起城墙,挖通沟壑,大量的筹备火炮,坚决不会主动带军进攻,这样的态度反倒不像来打仗的,闲庭散步一般,把太平军搞得是人心惶惶,不知道他到底打的是什么主意,士气也被磨得没有了,于是他再开始一举攻下城池,最终仅凭四场胜仗*扫平了太平天国的祸患。
曾国藩深深的明白“天下之至拙,能胜天下之至巧“的道理,他从不走捷径,扎实彻底,坚定不移的走自己所信奉的真理,最终超过同时代的所有那些*他”聪明的人“。
这是后世赞叹他的做人克己尚拙,主要还是他之前*太平天国的时候,实在是情非得已*害了不少的人,所以*有人斥责他*人太多,还有*是1870年的“天津教案“***,所以*有是非不分的人说他是卖*,但是他却没有为自己申辩过只言片语。
其实我觉得人*的复杂程度不应该仅仅是用一段话*囊括那个人的一生,*用好人坏人的标签来看待那个人的所作所为,不能以一件事*论是非对错,更不可因为他*的人的多少*一定认为是坏人,是不折不扣的狂魔,这是非常的低级胡幼稚的。
正常的大人物都是誉于天下,谤于天下的。
曾国藩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,被清朝人评价“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,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”。毛*曾说“余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公”。
以一种角度来说,剿平太平天国是大功一件,还天下*平,使生民归于宁静,是国之功臣。但以另外一种视角,太平天国*是正当的,曾国藩*是*农民*的刽子手,是地主*阶级的代表人物。
还有,“天津教案”,平心而论,曾国藩办的是没问题的。在实力不如人,自己这边并不是太占理的情况下,不割地,不赔款,是可以的,换作是*人,可能真的要割地赔款了。但他后面*被人们抨击,说让丧权辱国,软弱*,还说他“早死三年是完人”。
曾国藩的道德文章、经世济民的才略,无论在当时,还是在整个历史长河中,都是*的。在中国历史上能达到三不朽的,除了宋朝的范仲淹、明朝的王阳明,也*曾国藩了。之所以会毁誉参半,*看你站在哪个立场上看了。
<*r>